查看原文
其他

任海波丨探微求真脚踏实地,创新立意胸怀宏宇——邢福义老师指引我走上求学路

任海波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于2023年2月6日仙逝,长逝之耗令人不胜哀痛!

今刊邢福义先生弟子、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退休教师任海波先生探微求真脚踏实地,创新立意胸怀宏宇——邢福义老师指引我走上求学路》一文,谨致悼念。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探微求真脚踏实地,创新立意胸怀宏宇

——邢福义老师指引我走上求学路

文丨任海波

2023年2月6日傍晚,我在准备好晚餐之后,休息片刻,打开手机,立刻发现在一个微信群里有条消息:邢福义先生于2023年2月6日中午在武汉逝世。我的心猛然一紧,连声念叨:怎么会呢?怎么会呢?觉得太突然,不敢相信。在另外几个微信群里也发现了同样的消息后,我的心情骤然沉郁,眼眶不禁湿润。之后的很长时间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我第一次知道邢福义老师,是在1982年的上半年,那个时候,正是我读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因为中文系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语言学选修课很有限,而我又想选语言学的课程,于是,我在征得系领导和王维贤老师的同意后,跟王维贤老师和倪宝元老师的几个硕士研究生一起修读王维贤老师给他们开设的现代西方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理论、汉语语法专著选读等课程作为我的选修课。根据课程的进程,我刚刚读完了两本论文集,这就是由《中国语文》杂志社编的《汉语的词类问题(第1集)》(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和《汉语的词类问题(第2集)》(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从这两本论文集上看,对于怎么看待汉语的词类以及如何来划分汉语的词类,观点众多,分歧很大。我为书中所提出的问题而深感困扰。有一天去逛书店,我偶然发现了邢福义老师的《词类辩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一书,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就买了回来。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我深深被邢老师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所折服,为书中所展示出来的逻辑力量而赞叹。从此以后,我对汉语词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摆脱了之前有过的不少困扰。由此,我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兴趣。

我的本科是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班里是古汉语课代表。我们的古代汉语任课老师是郭在贻老师和祝鸿禧老师。郭在贻老师先给我们授课,我作为课代表自然跟郭老师有了很多的交往。当我踏入大三下学期后不久,有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毕业后是否继续报考硕士研究生?报什么专业?那个时候,郭在贻老师也正好要招收硕士研究生,不少同学都很自然地认为我会报考他的硕士生,我自己也曾想过要做他的硕士生,但是,自从我读完了邢老师的《词类辩难》之后,跟随邢老师读硕士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强烈。恰好在那年的暑假过后,有一个师兄告诉我:他去武汉参加了一个语言学讲习班,听了很多有名的老师讲座,其中有邢老师的讲座。我问他:邢老师的讲座怎么样?他说,他很受启发,收获很大。如果我去报考邢老师,做邢老师的硕士生,他非常赞成。

有一次,在跟师兄们一起听王维贤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跟王维贤老师和师兄们说起了我希望能报考邢福义老师的硕士的念头,王维贤老师知道了我的想法后,表示非常支持。他跟我说:“如果你去报考,我到时候给邢老师写封信,把你的情况介绍一下。” 我当时并不理解王维贤老师这么说意味着什么,我只记住了王维贤老师赞成我去跟邢老师学习,内心备受鼓舞。于是,从那以后我就更多地去为考现代汉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准备,特别关注邢老师招生的信息。当我了解到邢老师将于1983年在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所招生后,我就毫不犹豫地决定了报考。至于后来王维贤老师有没有给邢老师写过信,我就没想到再去关心,现在想起来,这成了一个无法求证的问题。想到此,就觉得伤心。

1983年的年初,寒假时,我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1983年的春天,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没过多久,我收到了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复试通知书,我从杭州到上海,再从上海乘坐长江轮如期到华中工学院参加了复试。复试前,我还去拜访了当时在华中工学院就读的师兄郎大地和徐纬地,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复试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邢福义老师。记得当时邢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感到很紧张,但是又很认真地回答了,回答完后,只觉得满头是汗。现在我怎么回想也想不起来那是个什么问题,但是我记得,在回答那个问题的时候,我表示了自己将如何努力学习的决心。至于复试之后邢老师为什么愿意录取我做他的硕士研究生,我至今仍不明白。

1983年的秋天,我如愿到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报到,开始了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那一年,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招收现代汉语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一共有六人,我跟师妹曹琼琼的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理论,另外四位的研究方向是中文信息处理,邢老师的儿子邢孔亮就是这四位中的一位,我跟邢孔亮、潘海华、王忠效(他们都是中文信息处理方向)住一个宿舍。在我们平时的闲谈中,有那么一两次,我听邢孔亮说,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父亲邢福义老师。我当时听他这么说,感觉很意外也很新奇,但是并不是很理解。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邢老师学术生涯中的各种超人的事迹之后,我算是理解了邢孔亮所说的。

入学后不久,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李崇兴老师告诉我们:我和曹琼琼的硕士指导老师是邢福义老师和李临定老师。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和进程等都由邢福义老师负责,而曹琼琼的则由李临定老师负责。明确了导师之后,我和曹琼琼选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华中师范大学拜见邢福义老师,我们去得早了一点,邢老师还在上课,等邢老师下课后,他跟我们做了简单的交谈,介绍我们认识了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师兄:李宇明、萧国政、徐杰。邢老师说,第一次见面交谈,主要是为了互相认识,但是要送给我们一句话:“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希望我们回去后认真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句话?

大约到了研究生的第二个学年,准备开始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邢老师要邢孔亮转告我,让我定期到他家去谈谈论文选题的进展。那个时候,我对学位论文选题的事儿心里完全没有底。在杭州大学期间,除了现代汉语,我还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熟悉国外的语言学理论,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等的名词术语,而怎么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我没有任何经验。凭着当时的兴趣,我有点想研究汉语的词类,但是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有一天,根据邢孔亮转达的信息,我如约去邢老师家见邢老师。但是由于出发时没有预算好路上坐车要花的时间,我比预定要到的时间晚了很多,到邢老师家的时候,快中午了。邢老师见我迟到了,第一句话就问我:“吃过午饭了吗?”我说:“没有。”邢老师说:“我今天中午吃面条,你吃吗?”我说:“好。”于是,我一到邢老师家就跟他一起吃了面条。然后,邢老师让我坐下来谈谈论文选题的想法。我把我对词类感兴趣的想法说了,邢老师问:“有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吗?有确定的题目吗?”我说:“没有。我想把汉语词类做一个梳理。”邢老师说:“你对汉语词类感兴趣,这个很好。但是你现在所想的问题有点大,恐怕一篇硕士论文说不清楚。硕士论文选题不宜太大,最好是小题大做。你考虑一下,如果不写词类问题,你能不能针对某一个句型,例如‘比’字句进行深入描写和研究?”我说:“这个我以前没有考虑过,那我回去之后好好想想吧。”邢老师说:“好,你最好先观察一些语料,找些例句,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我说:“好的,老师。那我先回去了。”邢老师说:“好。”

当我起身离开前,我才想到看看邢老师居住的屋子。直接吸引我视线的是进门的第一个房间里放着的一张床,床上铺满了一张一张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满了字。我一看就意识到,这应该是邢老师写论文用的例句卡片。床边的一张桌子上放着好多本大型文学期刊杂志,例如:《十月》《当代》《收获》《花城》等等。我突然意识到,原来邢老师论文中这么丰富的例句,都是邢老师自己用卡片一句一句抄录下来的,不但抄录下来,而且还要精心地分类编排好,然后用在论文中。这使我想起了杭州大学郭在贻老师在研究《说文解字段注》时所使用的方法,想起了倪宝元老师在做修辞格研究时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用例句卡片搜集语言研究的实际材料,用材料和事实说话。这是老一辈语言研究者共同的研究传统,到了邢老师这里应该是发挥到了极致。我当时意识到:我的硕士论文必须要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来完成,而且要做多角度的分析和考察。

从1984年的秋季开始,我着手抄录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比”字句,一个例句一张卡片。我在空闲的时候,一边看小说一边发现例句,抄录例句。有时候邢孔亮看到我在找例句,就问我:“你又在捉字了吧?”我说:“那可不是吗?”他说:“怎么样?”我说:“又捉了20多个例句。还行啊。”就这样找例句,我一直找到了1985年的春夏之际。例句积累了大约有4千多个。我根据“比”字句的基本特点、“比”字前后的表现形式、比较程度的表达方式、表义类型等等做了多角度的分类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又去邢老师家,再次向他汇报了打算撰写的硕士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他肯定了我的初步设想,鼓励我进一步找寻参考文献,拓展思路,进一步搜寻例句,丰富材料。我按照邢老师的指引,在1985年秋季,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旁听了陈章太、龚千炎、李行健、赵世开、于根元、陈建民等多位导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同时在北京图书馆等地找寻相关的参考文献。1986年上半年我如期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并参加了论文答辩。那一年正好是华中师范大学获准设立了现代汉语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我的毕业证书由华中工学院(当时已经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授予,而硕士学位证书则由华中师范大学授予。

1986年6月下旬我到重建不久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报到工作。就在那一年,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日至5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我把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成文,提交给了会议。没想到毕业后仅两个月我又回到了武汉。在读硕士的三年中,我竟然没有想到也没有机会跟邢老师合影。这次,我自己带了一个海鸥牌的相机,当再次见到邢老师时,倍感亲切。会后,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跟邢老师合影。

1986年9月初摄于华中师范大学

会后,我征求邢老师的意见:“我想把提交会议的论文发表,应该投给什么杂志比较好?能不能投给《中国语文》?”邢老师说:“投给《中国语文》当然好,但是《中国语文》稿件比较多,要求也比较高,在这之前,你可以先征求一下《中国语文》饶长溶先生的意见。”我说:“好的。有机会我去拜访饶长溶先生。” 没多久,我正好有个机会去北京出差,在跟饶长溶先生取得联系后去他府上拜访了他,就投稿给《中国语文》一事征求他的意见。饶先生说:“《中国语文》需要有新意的论文:论点新颖、材料新颖、方法新颖。如果做不到三个方面都新,那么有一方面是新的,也值得考虑。你先不用给我论文,你先根据我说的要求,考虑一下你的论文做到了哪些,然后再决定是否投稿。怎么样?”饶长溶先生的话,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我告别饶长溶先生回到杭州后就开始考虑怎么修改论文,但是,就在这同时,我收到了《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用稿意向和修改要求。原来《语言研究与教学》编辑部的李清华老师在我们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中发现了我的论文,希望让我修改后发表。我就这件事征求了邢老师的意见,邢老师认为,能够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先发表也很好,给《中国语文》投稿的事情可以以后再写论文考虑。就这样,我的论文《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一文就让《语言教学与研究》在1987年的第4期上发表了。

没能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我心里好像留下了一个结。可是每次想到这件事,我就自然想起饶长溶先生的话,当然更会想到邢老师在那上面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论文。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怎样才能做到呢?回想到硕士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材料太重要了。语言中的实际语料是无穷无尽的,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多地观察语言事实呢?我想到了前辈语言学家的例句卡片,想到了邢老师那分类铺排的例句卡片,想到了那一年我一张卡片又一张卡片地摘抄“比”字句的辛苦。能否借助计算机来提高搜集语料和处理语料的能力呢?对,应该像武汉大学张普老师那样建立现代汉语语料库。可是,我并不懂计算机啊,更不懂怎么用计算机来处理语料啊。怎么办?这时,我又想到了邢老师。邢老师以一个专科学历留校,以百折不挠的自学精神取得了如今的成就。我是否也该去尝试学习一点新的不熟悉的东西呢?决心下了之后,我就在1989年秋季开始自学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编程,同时思考着,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让计算机来输入和处理语料。

1997年9月,我离开了工作了11年的浙江大学,考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开始跟随陆汝占老师和范开泰老师攻读现代汉语计算语言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正好赶上语言研究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有了便利的上网条件。偶然发现互联网上有很多现成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同时也发现电子市场上有一些现成的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光盘。我在学习之余,搜集整理这些语料文本,在1999年建成了一个一亿汉字规模的纯文本语料库,并为这个语料库编制了一个搜索和处理例句的工具。当时听说汉语重叠问题国际研讨会将于2000年1月4日至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我想到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邢老师,很想给会议投稿,借开会的机会再去拜见邢老师。于是,我就针对萦绕在心中近十年的一个汉语现象“AABB”重叠式进行研究。我借助一亿汉字规模的语料和自己编制的搜索工具,通过编制程序处理语料,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建成数据库,把“AABB”重叠式的构成基础从多方面做了考察和分析,写成了《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一文,提交给了会议。在这同时,我把这篇论文投稿给了《中国语文》,后来,《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发表了这篇论文。

2000年初,我如期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会前的一天晚上,我跟几个师兄弟一起去看望了邢老师。我跟邢老师说起了我的论文,邢老师对我的论文给予了肯定,并鼓励我继续往这个方向努力。我当时想到邢老师以前为写论文摘抄例句的情形,就跟邢老师说,我自己编程序设计了一个例句检索小工具。我想把这个小工具和一些语料提供给他用。邢老师说:“那非常感谢。不过,语料我现在不缺,吴振国已经做了一个语料库装在了我的电脑里,我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他一边说,一边还给我演示了一下例句检索的过程。这时,我才知道,振国兄已经把很多现代汉语语料在断句之后导入了微软的ACCESS数据库中,检索起来十分便利。虽然邢老师没有采用我的方法检索语料,但是我知道邢老师现在已经可以依靠ACCESS数据库来检索例句进行研究,我当时感到非常欣慰,也深信我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错。可惜那次没有顾上跟邢老师合影,现在想起来感到很遗憾。

2000年7月我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师范大学工作。主要工作是教授留学生学习汉语。2004年我自己开始带硕士研究生,我坚持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2013年5月,我把几年来自己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撰写的论文和用同样方法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相关论文集合起来,出版了《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近义虚词对比研究》一书,算是对自己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进行汉语研究的一个小结。

2008年5月我担任了我们学院的副院长,负责学院的科研和研究生事务工作。在考虑安排研究生课程时,我深深感到对外汉语或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非常需要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介入,于是,我就决心再次进行探索。还是运用邢老师说过的“学会自己教自己”的方法,我自学了多媒体软件:Adobe FlashProfessional CS6、Adobe Audition CS6、Adobe Photoshop CS6、Adobe Acrobat XI Pro 等等的应用,结合自己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实际,制作了成套的初级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同时,我给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现代语言教育技术》这门课,致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2014年4月,我和本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导师一起外出,到武汉、长沙等地的高校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取经。我终于又有机会来到了武汉,入住武汉酒店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邢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我到武汉了。邢老师说:“海波,你来武汉了?你来做什么?”我把来武汉的原因简单地跟邢老师说了一下,紧接着问他,是否有时间让我跟他见个面?他爽快地说:“好啊。明天上午9点,在我的研究室见。怎么样?” 我说:“好。那我们明天上午9点见。”

第二天上午,我正准备走出入住的酒店去拜见邢老师,可是大雨瓢泼,我撑着伞,加快脚步往邢老师的研究室赶。一路上,我心想:不好,这么大的雨,邢老师怎么从家里到办公室啊?我得赶紧打电话,让他等过了这场雨再来。我拨打了电话,可是电话没人接,我走到以后又再次拨打,这次有人接了,但是接电话的人告诉我:邢老师已经去研究室了。我想,这下糟了,邢老师可别让雨淋着了。我在研究室的大楼外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儿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海波,你先到了?”我转头一看,还好,邢老师撑着一把大雨伞,除了鞋边有点湿,身上并没怎么被雨淋到。这么大的雨,让邢老师走到研究室来跟我见面,我向邢老师深深地表示了歉意。邢老师安慰我说:“没有关系,约好了的时间,那一定得来。”

相隔十多年,再次见到邢老师,我感到十分高兴。坐下来后,我先问候邢老师的健康状况如何,得知邢老师身体安康,我感到很欣慰。然后,我请邢老师跟我合影。邢老师欣然同意,这就有了下面的这张照片:

2014年4月12日摄于华中师范大学

拍了照片后,我把出版不久的《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近义虚词对比研究》一书呈上给邢老师。邢老师非常高兴地接过了我呈上的书,还说:“这是一个好礼物啊。”

我向邢老师汇报了我这些年的情况,并跟他说:考虑到我现实的境况和现在学校对评审正高级职称的过高要求(仅计算近五年符合指标的发表成果),我已经不再提出正高级职称的申报,今后争取认真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直到2020年10月退休。请求邢老师原谅我这个不求上进的想法。我以为邢老师会不开心,出乎我意外,邢老师对我的想法表示了十分的理解,并给了我一些安慰的话。具体的语句现在想不确切了。大致的意思是:评职称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路,不一定要一个样。你已经在各方面都做了努力,只要尽力了,问心无愧了,那就可以了。

我带着由衷的感激(感激邢老师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之情向邢老师告别。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诀别。邢老师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的“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2023年2月27日星期一于上海

作者简介:

任海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退休教师,1983年在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跟随邢福义先生攻读硕士学位。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品读经典,愈见滋味 丨《〈论语〉注译》面世

新书丨刘洁修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修订版)面世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新版面世 |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三)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开讲 |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全编60种发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